历史上,左大玢有什么故事?
左大玢老师,有名的湘剧表演艺术家、86版央视《西游记》观音菩萨扮演者、有名戏曲演员、湖南第一个获得梅花奖的戏曲演员。
当时那年76岁的左大玢,从事湖剧表演艺术60余年,教学中如此严苛的她、却是1986版《西游记》中祥眉善目、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扮演者。湘剧《追鱼记》,自己在里面演了一个观音,杨洁导演、她就说,大玢,你怎么那么像观音,自己当时莫名其妙,但是六年以后、1982年她跟自己来电话,她说我在拍《西游记》、里面需要个观音,你过来。人们熟识左大玢,更多的、是从那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视剧《西游记》开始感知的,鲜少人知的是、她乃湘剧旦行中的佼佼者。张丽华说:左老师在湘剧来讲的话、是一个领军人物了,左老师最优势的地方是表演,还有就是对人物的揣摩,她特别好的是她演什么像什么,是一个很全面的演员。朱米言:左老师的表演就是很细腻,唱、做、念、打都是很强的。湘剧它就是代表湖南、湖南一个戏曲剧种、一个重要的戏曲剧种,自己是非常喜爱的。湘剧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流域,长沙、益阳、湘潭等地,不同于其它剧种通常只有一种唱腔,湘剧由高腔、低牌子、昆曲、乱弹四大声腔组成,解放后以高腔和乱弹为主,高腔的形成是江西弋阳腔、青阳腔流入到湖南以后,和湖南地方音乐相结合,特别是湖南的一些民间音乐、打击乐进入到高腔,所以、决定这个剧种的特点、声腔和打击乐、以及讲白。湘剧使用中州音韵,长沙官话演唱,具有浓重的地方风味。盛世梨园,如一匹绚丽锦绣、豁然抖开,世人能想象到的或意料之外的所有奇艺绝技点缀其间,湘剧、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一曲湘剧,一方舞台,生、旦、净、丑诸行,高、低、昆、乱四腔,道尽多少粉墨故事,演绎多少曲艺人生。左大玢从11岁开始入行,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湘剧的痴爱,将流传了几百年、极富湖湘民情物理特色独具的湘剧艺术演唱出湖南、唱给毛主席听,演唱出国门、唱响全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我国戏曲界举足轻重的艺术家当年却险些与湘剧擦肩而过。自己妈妈是1953年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那时候就到了湖南省湘剧团。左大玢出身梨园世家,母亲郑福秋是20世纪30年代湘剧舞台上的名旦之一。左大玢从小受母亲影响,耳濡目染、开始对湘剧产生兴趣,一次偶然机会、开启了她的湘剧人生。有一次自己母亲带自己就到了训练班,自己就跟她一起去了,正好、他们那需要招生,招生的谭君实老师一下就看中自己了,他说你愿不愿意来,当时自己就看着自己妈妈,我妈妈就跟我摇头。回去以后,自己妈妈就跟自己说,你不要去学戏,学戏不太好,因为那时刚解放不长时间,反正艺人、那时候在旧社会的时候是被人看不起的,自己说他那个挺好的,自己妈妈就生气了、我说了不要去就不要去。遭到母亲反对,当时才11岁的左大玢并没有放弃。后来等自己母亲她去演出去了,训练班开始招生了、自己就去试试看,自己那时候嗓子不怎么样、但是会跳舞,其中有一部分老师就不同意、说她嗓子不好,但是陈剑霞老师跟谭君实老师他们是极力赞成的,她说怎么不行、你看她形象多好,嗓子是可以练的,后来在他们争论之下、他们最后还是同意自己去试试。自己母亲从株洲回来以后,知道自己到了训练班,看到自己、她也没说什么了,后来走的时候、自己母亲说好好的学,学了这行就好好学、记得吃苦。为了母亲的这句好好学 记得吃苦,为了向各位主考老师证明自己能行、左大玢开始了湘剧训练班三年的艰苦艺术训练,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湘剧学员,可是学习才刚开始、就险些被开除。李开国讲:自己在训练班刚接触她的时候,自己记得她是扎着一个小辫子,脸长长的、眼睛大大的,很可爱的,但是她在学校的时候、嗓子不是很好。三个月以后,自己的嗓子还没起来,直接就跟自己说应该退学,你不要在这学了,你嗓子不行,谭老师不同意自己出去的,他说我身段很漂亮,自己就留在训练班继续学习。唱腔,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至关重要,于是左大玢开始拼命练习。自己就每天吊这个唱腔,有时候吊的哭、唱不出来,桂老师桂希科就坐在旁边,唱、继续唱,一边哭就一边唱,每天是这样的,后来每天给自己吊了一长段时间以后、自己嗓子起来了,到了毕业的时候、自己的嗓子是全班数一数二的嗓子,那时候我们就晓得一定要当一个好演员、将来要当就当个名演员,这是我们的理想,当个名演员、必须要勤学苦练。
苦志学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左大玢的湘剧功底突飞猛进,在湘剧训练班学习的第二年、迎来了她人生的重要转折。1956年就田汉先生到了长沙,我们就跟他汇报演出,田汉先生非常高兴,就说把我们调到北京去,调到北京去跟毛主席汇报演出,毛主席来看戏了、他看的好高兴的,所以那次演出是很成功的。演的《打猎》,这是第一次看见毛主席,所以那次自己觉得我们特别的幸福。当时才13岁的左大玢,虽然演出那天并没有表演节目,但第一次见到毛主席、让她兴奋的几夜都没睡好,当时、她和其他小演员躲在帷幕后面、偷偷地观看坐在台下看戏的毛主席。为毛主席演出后,左大玢的训练班学习也接近尾声,此时、她已凭借出色的基本功崭露头角,唱、念、做、打无所不能,行行皆通。那三年确实是学了不少戏,自己第一出戏就是《盘貂》,后来又学了花旦戏,像《游园比武》、还学了《三哭殿》、也是个唱功戏,还学了《贵妃醉酒》,还学了京剧的《樊江关》。毕业后的左大玢,被分配到湘剧团,师承湘剧大师彭俐侬,从此迈向她湘剧旦角表演艺术砺精磨粹的新阶段,她抓住契机、细致师承、刻苦钻研,熟练掌握演出高腔、弹腔、低牌子的众多剧目,并随师辈到全国巡演《拜月记》、《雁荡山》、《拦马》等经典湘剧剧目。有时候我们那时候还半夜爬起来练功,那时你争我抢,所以有那么积极,所以那个团那时候是打的响,在我们湖南省是相当有名的,排了很多的戏,全是文唱武打的戏。在表演创新上,湖南湘剧青年团名声大噪,全国各大剧团开始向他们学戏。我们那时候1958年就排了一个《生死牌》,自己当时饰演的王玉环、那时候已经在团里就是还算是比较主要的一些年轻演员。1959年,左大玢在湘剧界已小有名气,一天、她突然接到通知、要剧团到湖南省交际处演出,左大玢猜想一定有重大的活动,果然、当她登台表演时、偷偷往台下扫一眼,发现看戏的竟是个大人物。毛主席到长沙,到长沙、看了我们演的《生死牌》,那天我们不晓得是毛主席,到了演出的时候、才知道是毛主席来看戏,那就紧张了,非常紧张,后来自己在演的第三场的时候、自己那时候年轻,那个剧本差一点忘了,吃了两次螺蛳(台词记不清蒙混过去),自己进去以后、我们团副院长还批评自己,不认真,后来戏演完了以后、我们当时给毛主席照相的侯波,侯波他碰到自己,就把自己牵到毛主席跟前,毛主席他说演得不错,你要好好的学,第一次自己就感到毛主席非常亲切。此后、毛主席每次来到湖南、左大玢都去给毛主席唱戏,渐渐地与毛主席熟悉了起来。这些为领导人表演的经历,都成了左大玢执意学好、演好、传承好湘剧的动力。1957年,轰动全国的湘剧《生死牌》将被拍成电影艺术片,原定演员刘春泉和彭俐侬因年岁相仿、不宜饰演父女,这时、年仅十六岁,却在舞台上崭露锋芒的左大玢喜逢机缘,接替师父彭俐侬、在电影艺术片《生死牌》中,饰演王玉环。自己那时候很小,那时候16岁,自己那时候胆子比较大,还是放得很松的,拍戏和演戏那还是有区别的,电影它的走位、它的这些表演,它不能完全用舞台上的东西,特别是走位,灯光,还有些表演你得真实一点,那舞台上你哭的话、有时候是假哭,你在电影上你必须要真哭,那一场戏就是父亲要把自己女儿杀掉,那次是要求我要流眼泪,但是自己眼泪老流不出来,自己记得有一回导演骂自己、怎么回事、你怎么回事,你是不是演员啊,他那一骂自己眼泪水就出来了,赶快拍、导演说,赶快拍,自己印象比较深,赶快拍赶快拍。电影《生死牌》中的出色表演,让左大玢声名鹊起,从湘剧舞台的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成长为文武昆乱不挡的湘剧名旦。1960年、刚刚17岁的她、又再次成功饰演《断桥》中的白蛇一角。以前30年代,自己妈妈她们那时候、她们也演过《断桥》,我们解放以后、我们就看着田汉先生的《白蛇传》,我们就取了中间的一折、就是《断桥》,中间加了很多许仙的、他的那些翻扑,就这些窜毛、抢背,加了很多的武功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们导演他就利用我们青年团他能动、武功方面都还可以的,使整个画面都非常美。唱腔是由彭俐侬老师设计的,原来咱们湘剧好像对弹腔的三原板,就是慢板、南路慢板,它不是这样唱的,但是彭俐侬老师把它改革了,改革以后、这一唱段成为《断桥》里面的主要唱段,还是很好听的。白蛇就是由自己扮演,有时候自己在路上走路的时候、在马路上自己也在琢磨,有时人家看到自己、那些走路的行人看着自己,干什么、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像疯子一样的,所以那时候觉得自己对《断桥》每一句台词、每一句唱腔,自己都琢磨得很多的。后面我们吸收了别的剧种的一点点唱腔,白蛇她对许仙的爱跟那个恨、怨都交集在一起,但她不是恨、她埋怨许仙,她就由恨转为怨气了,所以她这个转变,你演员的眼神一定要体现出来,所以《断桥》当时是很受欢迎的。婉转细腻的表演,让左大玢成为湖南省级的优秀青年演员、表演艺术家,在她身上发生的艺术故事、集聚了她特有的心智能量,神速进步和技艺传奇、显露出她与老一辈湘剧表演艺术家之间的演艺传承、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