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来——“太阳女神”谢娜祖籍广东平远
央视一档节目《客从何处来》,意外发现我们熟悉的太阳女神谢娜祖籍原来是广东平远县差干镇。
节目披露谢娜曾祖父谢凤榕、曾叔祖谢凤鼎,父亲谢扬恭、五叔谢扬勉、七叔谢扬勤,其中谢娜曾祖父一辈、父亲一辈名字均按照族谱18世凤字辈,20世扬字辈取名。据《客从何处来》及谢娜七叔谢扬勤所著《血色家园》讲述,谢娜先祖谢志兴在1776年与大批乡亲一起离开平远县差干镇到四川垦荒。
我们就以谢娜的故事作为引子,了解这段历史渊源。并了解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客家人。
这事说起来还很有意思,也是有历史考究的,在古代经历了张献忠之乱后,四川重庆只剩下几百户人家。很多州县居民只剩下几十家,甚至更少。结果四川境内老虎横行,清朝年间,南充招来500多人开垦定居,被老虎吃掉了二百多人。(很多人小时候多多少少听过自己的爷爷奶奶说再不听话就把你丢到外面让老虎吃了,来吓唬我们〒_〒)
当时四川巡抚上书请求移民四川。于是清政府给出了好政策。移民到四川五年之内不用缴土地税,可以入籍参加科举考试。一对夫妇给水田三十亩或者旱地五十亩,家里增添了孩子再给四亩地。还给十二两白银购置家产等等激励政策。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免税,给户口,可以高考,给房子还给地。这么好的政策,移民当然愿意来了,这就是湖广填四川。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很多客家人开始迁徙到四川,把客家话带到了四川。
还有一部电视剧叫《滚滚血脉》,是演绎清朝康熙年间闽赣粤客家人迁徙至四川那段波澜壮阔而又充满艰辛的迁徙历程。这个迁徙是在当时政府的政令下,有计划的迁徙,至少能知道自己去何处,能有组织。而那些更加远古年代,从中原迁徙至闽赣粤边界地带的客家先民们,一路到来,则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要了解客家人,就要知道一些地理和历史的知识。这个地域在罗霄山脉以西南,岭南以东北,武夷山脉西南,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即使是现代也属于交通不便之处,何况古代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全靠脚力的时代。古代,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也是地理中心,广东地区是绝对的南蛮,南方荒蛮之地。即使是湖南湖北,在中原看来都是南蛮子,何况广东福建。
梅州在古代称为嘉应州,是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梅州被称为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世界客都,中国梅州。到梅州,中国客家博物馆是必去看的地方。是了解客家人的重要窗口。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是中国国内唯一收藏、研究、展示、传承客家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代表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场所,是中华汉民族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专题博物馆。由主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和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组成。主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客家博物馆,颇显大气又不失亲切,一进入就有一种到家的感觉。正门中间,有一口200余年历史的古井。上以厚实的透明玻璃覆盖井口,并镌刻有饮水思源四个字,此井现在已没有实际的作用。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由于当地较好的土地早已有主,不得不住进深山。有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再者,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客家先民靠着这井水再次繁衍生息,这口井也见证了客家人的足迹。因此,饮水要思源,而不能忘本。
进入客家博物馆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巨大的亻厓 字。普通话发音为ái。这是客家人自创的一个文字,字典上查不到,电脑上也打不出来的一个字。观字,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文字,就像是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从亻厓字中,我们可以感知许多更深层次的内涵。从中原而来的客家先民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而当时的南方则被称为是杂草丛生、瘴气弥漫的南蛮之地。客家先民来到此地,面临恶劣的环境,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这个亻厓字生动地显现了当时客家先民不退则进、奋勇向前的精神。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现在使用的是什么语言,这个亻厓字却是共通的。
第一展厅客从何来 以各种历史文献和实物材料,追溯了客家先民从东晋到清末、从中原到南荒的五次迁徙的历史,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客家迁徙画卷。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
在客家博物馆,我读到下面的段落:客家人之根在汉族。 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广东省本地客家人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约600万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约1500万人分布在除中国外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美国、秘鲁、毛里求斯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起源于几百年前客家人的下南洋运动),客家语也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谢娜的祖先是梅州平远的,应该属于第五次迁徙。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如新加坡前李光耀、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何子渊、叶剑英、陈寅恪、叶挺、胡耀邦、陈宝箴、张弼士、薛岳、泰国前总理他信·西那瓦、泰国前总理英拉·西那瓦、李河君、张国荣、胡文虎、曾宪梓、田家炳、林丹、范文芳、何雯娜、刘惜君、王心凌等等。
在这个汉族持续千年的衣冠南渡的归宿,仿佛隐约触摸到了华夏民族冲突融合的脉络,尤其一句客从何来足以展现客家人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以至又重新令人思考起两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诞生的目的是什么?这也就是在思考人生的意义。都知道人最终都会死,而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存在彼岸世界,那么生存意义难道就是为了挣点钱买套房买辆车?
我们的存在,都是一种偶然。生是偶然的,死却是必然的。人的未生和死后,对于活着的人,永远是个谜。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要向何处去的问题。
对于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眼里就只有房子、车子、票子。物欲已经掩盖一切的时代,在这里似乎可以得到一些涤荡。其实困境与迷惘,根源只在我们自己的内心:想要的太多,于是于纷繁迷乱中忘记了我们出发时的真正目的。图留千年一叹: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或许客从何来可以给我们答案。
当我们离自我越来越远,渐渐地,我们忘了这三个最重要的人生命题: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我觉得是不断地增进智慧,从生到死,一辈子争取活一个明白。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